刘尚员老人(左)应邀出席2021年笫三届通城县梦之蓝《敬我最尊敬的人·致敬英雄》“八一拥军”公益活动
编者语:战火中的坚守,岁月里的温情
多年来,写刘尚员夫妇的故事如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,生根发芽。今日终于如愿以偿,与这位95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及其相伴一生的爱人吴香莲(85岁)面对面,内心满是感慨与感动。
敬英雄写老兵是一项计划,梦之蓝《敬我最尊敬的人·致敬英雄》是“八一拥军”雷打不动的行动。作为湖北省模范退伍军人的我,每年都会去看望那些曾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英雄和军(烈)属,他们的故事和精神,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202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,笫二届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刘尚员老人。
在刘尚员老人身上,既有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,又有岁月长河里与老伴相濡以沫的温柔深情。他们携手走过风雨,在平淡日子里书写着最动人的浪漫。这种从青春到白发的坚守,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。
此次《寻访》,不仅是对一位长寿老人一位老兵故事的记录,更是对纯粹爱情与坚韧精神的致敬。他们的人生,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,激励着我们珍惜眼前,听党的话,坚守初心,他在平凡生活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刘尚员,通城县人,1930年12月出生,1951年4月参军入伍,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7年退伍回乡。在抗美援朝战斗中,他荣立战功1次;回国后驻守辽宁海城,荣立三等功3次,并获得“优秀士兵”等荣誉称号。
【寻访·感悟】
《战火与白发》
——湖北通城县95岁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爱情,藏着最动人的中国浪漫!(文\孔庆平 图\孔庆平、吴石祥)
在通城县的街头巷尾,隐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传奇。
“探访康养福地,寻访百岁老人,挖掘长寿文化,倡导敬老风尚”。5月11日,通城县《世纪·寻访》组一行走近这位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尚员与他的老伴吴香莲——原来最动人的中国浪漫,不在风花雪月的誓言里,而在硝烟与白发交织的岁月中。
一张张照片,记录七十年峥嵘岁月,一枚枚奖章,印证军人荣耀……踏入老人的家,我就被那满墙温馨的“全家照”所感染。满头白发的刘尚员老人带《寻访》组参观“家庭影展”,历史年代感、家庭温馨感扑面而来。老人虽已95岁高龄,但精神矍铄,眼神中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。而他的老伴,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,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,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,却也沉淀出了一种别样的韵味。
两位老人递烟倒茶招呼《寻访》组坐下,便开始讲述起他们的故事。
1951年4月,正在学木匠的刘尚员瞒着师傅和家里报名参军。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”,他和战友们唱着战歌,奔赴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。在战场上,刘尚员老人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。有一次,他的部队遭遇敌机猛烈轰炸,宿地被炮火覆盖,炮弹在离他附近爆炸,地上炸出一个大坑……但他和战友们没有退缩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保家卫国。
1953年7月27日,38军奉命回国。当刘尚员和战友再次过鸭绿江,丹东军民欢迎“最可爱的人”凯旋,他的心里既激动又自豪。
刘尚员所在部队驻扎在辽宁海城。在海城四年,因表现积极,他再次荣立3次三等功并获得“优秀士兵”等荣誉。1957年,刘尚员退伍回乡后,先后在地方供销社、粮管所工作,还担任过乡(公社)武装部部长、党委书记,县畜牧局局长,县水产局副局长等职,1990年退休。
1957年12月8日,刘尚员和17岁的姑娘吴香莲结了婚。此后的日子里,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:饥荒年代,妻子把仅有的口粮留给丈夫和儿女;病痛来袭时,刘尚员日夜守在病床前。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,却让这份感情愈发醇厚。如今,孙辈都已成家立业,刘尚员和老伴也过上了悠闲的晚年生活。每天,他们会手牵手一起散步,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;晚上,他们会坐在电视机前,看着新闻,聊聊家常。虽然日子平淡,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始终透着幸福和满足。
小儿子刘飞跃说,父亲从不把战场的功绩挂在嘴边,却用行动教会他们“守护”的意义。家里的老柜子里,珍藏着军功章和泛黄的家书,每一封都写满对亲人的思念。“爷爷奶奶就是我们的教科书,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不离不弃。”孙女刘芳激动地说。这份从战火中淬炼出的爱情,早已化作代代相传的家风。
她是我家四代人的“保姆”。从意气风发的志愿军战士到如今的白发长者,刘尚员老人愧疚:“年轻时,组织上也多次动员将妻子安排进工厂,而且我完全有能力的,可她次次拒绝”!“上有公婆下有子女,他工作又忙,我去了,家里谁管?这不是拖了后腿吗?”当问及此事,吴香莲老人平谈地向我道实情。“我的“待遇”不低啊!过年过节晚辈们你500我1000的,现在,不一定比他的退休金少呢”老人满脸自豪。
谈及他们的婚姻,刘尚员老人感慨地说:“这么多年,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,有过困难,有过挫折,但我们始终相互理解,相互支持。她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。”而他的老伴则笑着说:“他是个实在人,对我和孩子们都很好,跟着他,踏实。”看着他和老伴相濡以沫的样子,我深受感动。在这个快餐式爱情盛行的时代,他们的爱情显得如此纯粹而珍贵。从战火纷飞的青春,到白发苍苍的暮年,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婚姻与爱情,什么是相濡以沫、携手一生。
离开老人家时,午后的阳光照在隽水大地上火辣辣的,让我热情似火,两位老人在反光镜里微笑着挥手告别。那画面,如同一幅温暖的油画,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。我知道,这次《世纪·寻访》之行,我们不仅采访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兵,更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爱情,他们的故事像一股清流,让我们看到中国人骨子里最质朴的浪漫——是平淡日子里的相互搀扶,是白发苍苍时依然紧握的双手。
愿这份跨越世纪的深情,能温暖每一个人。也祝愿刘尚员夫妇福寿安康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浪漫篇章!#通城寻访长寿老人 #抗美援朝老战士 #中国式浪漫 #跨越世纪的爱情。
刘尚员老人自作小诗:“4楼顶上小菜园,各样蔬菜长得鲜,浇肥灌溉要勤恳,90老翁上下窜,食用蔬菜多方便,少跑市场去花钱。”
据悉,通城县目前登记在册的百岁老人达35人,99岁11人,90岁以上1885人。据介绍,通城县百岁老人超过4名以上的乡(镇)有4个,2名以上的乡(镇)有7个。这些百岁老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,八成以上是女性。 “长寿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,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的标志,更直接体现了通城的经济、文化、卫生、人文、生态等方面的进步”。通过开展“寻访百岁老人”公益活动,探访百岁老人的长寿之谜,深入、系统、全面地总结通城县区域性健康长寿规律,解析通城“中国康养福地”的生态基因、人文基因与产业基因,宣传独具特色的长寿文化,弘扬中华民族“爱老、孝老、养老、敬老”的传统美德,进步提升通城的城市文明形象,是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。